出自茶道新生活公眾號
葉榮枝香港茶藝協會會長
中國人窮,真的很窮。
窮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錢,而是我們永遠覺得不夠,老是忙著想找到更多。
中國的茶不好,真的沒有好茶。
同樣的道理,沒有好茶,不是因為中國茶的工藝做得不夠好,而是我們喝茶的心態。
今天的茶已經慢慢從日常的飲料,走向精致化,甚至標新立異、故作玄虛;喝茶的心態亦從健康、情誼到品賞而逐漸變成炫耀較勁,對杯中的一泓湯水總是要追求極品中的極品,擁有人家所未擁有的,所以所有的茶都不夠好。
去年參加的兩個活動,讓我頗有感觸。一個是在西安召開的“中國茶葉學會”的年會,今年大會請來一位二十歲剛出頭、來自安溪做鐵觀音的小伙子來做報告,座下的前輩專家們都被他吸引住了,聽得全神貫注。
小伙兒的生意額做到五千萬,被馬云拿他作典型推為“世界十大最佳電商”。我最欣賞的并不是他生意上的成就,而是他多次提到分享的心情和客戶的關懷。他沒有夸夸其談而是毫不保留地把他的經驗告訴所有與會者,從他把產品的包裝盒設計成一個紙巾盒,使客人留下再用,既環保又起宣傳作用;到今年如何為了應付“光棍節”的超大量訂單,協助物流公司消化貨量,他還將整條村的鄰里聯合起來,建成合作社分享他的成果,既利己也利人。
第二個是我在馬來西亞期間拜會的一位大馬倉普洱茶的茶商。雖然他的生意很大,但我們兩次的會面都沒有半句生意的話題,大家沉醉于對普洱熟茶的品鑒經驗和樂趣的聊天,更交流一些倉儲的經驗,甚至談到一些人敝帚自珍的秘技,比如藏普洱茶講究讓茶葉伸縮的經驗、藏茶的茶倉在清晨的時候變化最激烈等,大有所見略同、相逢恨晚之嘆!
在中國過去的茶文化歷史長流中,分享從來都是最重要的元素,關于其間快樂的記載多不勝數,如以一首詩而足以和茶圣陸羽齊名的盧仝,他的《七碗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把吃茶細致的感受,淋漓地描寫個透。
說到品茶的行家當然不能漏掉亡國之君宋徽宗趙佶,他的名作《大觀茶論》:“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于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情尚也!”清楚地說明他沉醉于盛世的情懷,這些語氣在今天茶人的口中何等熟悉呀! 所以品鑒之難,難在真的能分辨愛茶還是愛茶以外的種種。如果不愛茶,你的杯中又如何可以有好茶呢!養志和喪志真的只是一線之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