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疊加烏克蘭危機下世界秩序重構加速,盡管全球化作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會終結,但全球化發展進入深度調整期已成共識。中國的發展前景與世界緊密相連,在中國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國家發展戰略調整、政策優化,還是企業、個人等抓住機遇、規避風險,都需要“開眼看世界”,把握全球化發展趨勢。
為此,全球化智庫(CCG)發布《2023中國與全球化報告》( 下稱《報告》)對全球化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研判,提出2023年全球化發展十大趨勢。
一、中美關系或迎來新的穩定窗口期
《報告》指出,經過數年調整和布局,中美關系出現了一些較為明朗之處。2023年,中美關系或將到達歷史新節點,迎來新的穩定窗口期,雙方仍將謹慎地開展互動和交流,在曲折中規避雙邊關系進一步下滑。
《報告》分析,未來,中美關系固然將面臨許多波折,但雙方會保持共同底線,并隨時根據周圍環境變化展開調整。中美將保持相對密切的高層接觸,并一定程度上維護雙邊的合理交流和正常的人文往來;在貿易領域和全球治理領域,美國將繼續與中國開展一定程度的合作,以維持現有全球治理體系的穩定和存續;商界、學界和企業界等各界之間的交流會有效恢復,
但恢復狀況將會受到政策和民意的較大影響。
二、烏克蘭危機或進入談判和沖突并存的階段
關于烏克蘭危機對地緣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報告》進行了分析研判,并認為烏危機或進入談判和沖突并存的階段。
地緣政治方面,烏克蘭危機造成的全球分裂狀態仍會持續。一個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反俄陣營在全球形成,隨著歐洲國家經濟實力的下降,美國在西方陣營中的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而東盟、CPTPP以及IPEF中的中等力量成員國可以通過參與區域性國際政治或者經濟組織影響國際秩序,增強國際話語權。
經濟方面,烏克蘭危機不會改變經濟全球化總體趨勢,但危機將使全球三大區域價值鏈體系之間的關系發生調整,美歐兩大價值鏈體系出現更加緊密的融合。同時,烏克蘭危機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壓力既存在于需求側也存在于供給側,并有可能在2023年為全球糧食供應帶來壓力。
三、全球資本流動性將有所改善
《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貨幣體系將逐漸結束加息周期, 全球資本流動性將有所改善。但由于供應鏈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引發的通脹,可能迫使全球各國央行將利率保持在現有高位。
《報告》分析,盡管2023年美聯儲加息步伐有可能逐漸放緩,但美元的強勢態勢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持續,導致在過去幾年中受到國際資本追捧或者外債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出現債務風險。雖然美元體系信用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受到影響,但其對全球的影響力依舊,目前尚未出現各國貨幣可以錨定的替代者。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2023年將會保持相對穩定,中國政府將會在雙邊和多邊層面上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此外,繼續推進海外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也是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徑。”《報告》稱。
四、全球可能進入“滯脹”
《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出現“滯脹”的可能性極大, 或將導致全球部分經濟體陷入衰退。
全球供應鏈受地緣政治、疫情及由兩者衍生的通脹影響將加速調整。供應鏈變短,區域化狀況日趨明顯。亞太地區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抬升,歐洲產業鏈則有向外遷移的趨勢。中國經濟受“滯脹”影響程度較低,隨著國內市場流通秩序逐漸恢復,消費有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上的地位也將穩步提升。
“在不確定性大增的時代,各個經濟體更加堅定了‘抱團取暖’的決心,既有的區域經濟合作體系得到進一步強化。除CPTPP、RCEP等近期生效的自貿協定將會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外,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以及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合作框架(IPEF)等也將產生經濟方面的深刻影響。”《報告》稱。
五、“一帶一路”十周年后進入新發展階段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報告》指出,“共建”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關鍵詞,是主導“一帶一路”在2023年發展的主要思路。新的一年里,“一帶一路”的共建或將突出更多“多邊性”,與其他國際機制的復合程度將加深。這種復合或將更多地出現在中國與海灣國家、中國與非洲國家、中國與拉美國家之間。上合組織也將可能與“一帶一路”形成某種形式的經濟交互關系,進而推進“一帶一路”項目以多邊合作的表現落地。
《報告》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適應全球市場需求,進而對沖地緣政治動蕩所帶來的沖擊,其適應性與韌性正在延續。
六、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及各領域融合迎來新發展
展望2023年,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活動可能對臺灣海峽的和平穩定構成挑戰。但國民黨在中期選舉中獲勝、兩岸民間呼吁恢復“小三通”聲音高漲,以及有200萬臺灣人經常在大陸經商工作等,表明臺灣民意更傾向“求和平、求穩定、過好日子”。《報告》建議,未來,大陸可以更多地采取經濟懷柔政策團結廣大的臺灣同胞。
“隨著大陸防疫政策的放開,出入境政策的放寬,兩岸之間的旅游、留學、就業、創業等個人往來、經濟往來活動將進一步加強,將進一步促進經濟融合,從而推進和平統一進程。” 《報告》稱。
七、混合經濟彰顯韌性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混合經濟,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等都對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巨大且不可或缺。疫情暴發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中國是2020年全球首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及2022年也均保持了穩健發展。這足以說明混合經濟的強大韌性。
《報告》分析,世界經濟低迷之下,中國經濟2023年穩步復蘇將提振世界經濟增長信心,助力世界經濟復蘇發展。國有企業重要作用持續凸顯,國企改革將進一步深化;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政策助力紓困解難;外資企業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來華投資熱將繼續上演。
“混合經濟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 將在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中不斷完善,不斷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與繁榮。”《報告》稱。
八、國際旅游與國際留學將大幅恢復
《報告》指出,在多國入境限制相繼取消的情況下,2023年亞太地區入境人數將大幅反彈,受防疫政策限制的出行需求得到釋放。但是,經濟下行壓力將成為全球出行需求中的不確定因素,可能使需求端的復蘇出現起伏。
2023年,隨著中國入境隔離、簽證政策的放寬,出境游和海外投資需求將得到釋放,中國海外留學及來華留學人數都將得到大幅恢復,將幫助校準西方的中國認知,消除國際公眾對中國的誤解,減少雙方誤讀,增強國家軟實力建設,推動中外關系理解溝通新發展。
九、全球數字經濟治理逐漸板塊化
《報告》分析,2023年,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將維持高速增長勢頭,數字經濟將進一步提升制造業價值,在服務貿易中也將體現出更高滲透率。全球數字貿易的比重將繼續上升。
同時,隨著過去兩年數字經濟監管與合作的強化,區域數字經濟監管與合作將在全球形成若干板塊,形成“自下而上”推動全球數字經濟監管合作體系建立的新態勢。
中國也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從WTO到DEPA層面,利用各種合作平臺不斷推動數字經濟在貿易便利化方面的進展;以《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為出發點,與區域性國際組織和合作機制簽署各種數據安全合作倡議。
十、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曲折前行
2023年,氣候變化議題的“雙軌制”將依舊存續,但其重心將繼續微調。聯合國依舊在氣候變化話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單一國家以及區域合作機制將體現出更高效的行動能力。同時,
以綠色、可持續產業為重心的國際經貿結構形成,將在全球減碳目標背后形成新的經貿、技術與發展權競爭。
《報告》指出,中國也將進一步探索減緩與適應的政策體系, 其對發展中國家綠色復蘇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將成為提升氣候治理領導力的發力點。一方面,中國繼續通過國際貿易和“一帶一路”等合作機制向全球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服務; 另一方面,中國既通過多邊合作機制,也通過大國外交促進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形成和完善。文 / 本刊記者 葉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