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銀行業協會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人民
幣國際化報告(2022— 2023)》( 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保持歷史高位,波動向上趨勢不變,未來發
展潛力巨大。
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報告》顯示,貿易和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結算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是2022年人民幣跨境業務發展呈現出的首要特點,
人民幣在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占比近50%,已成為我國跨境收支第一大常用貨幣。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在發布會上表
示,2022年末,人民幣已成為第三大國際貨幣,國際化水平總體呈現長期增長趨勢。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人民幣的跨境支付、投融資、儲備和計價等國際貨幣的功能全面增強,國際市場認可度和接受度
都在穩步提升,特別是去年俄烏沖突爆發后,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一是在中國跨境的資金收付款中,超過半
數為人民幣跨境支付;二是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開始增加人民幣外匯交易或發行更多人民幣計價債券,更多地使用
人民幣計價和結算,這些都體現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正在穩步推進。
“疫情和地緣政治的沖突等全球性挑戰,雖使國際貨幣供給缺口的問題進一步地激化,但人民幣國際化也為廣大新興
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提供了國際支付貨幣和儲備貨幣的新增選項,并推動國際貨幣格局朝著多元競爭、相互制衡的多極化
方向前進,增加了世界經濟的穩定性。”陳雨露表示。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對中國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
有助于降低貿易成本和風險,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構建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為全
球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幣投資機會,增強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人民幣國際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近年來,無論是在全球經濟發展還是金融體系構建方面,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正在不斷提升,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人民幣
國際支付的全球份額與美元、歐元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人民幣在國際支
付中占比為2.19%,而美元、歐元分別為42.71%、31.74%。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體現,雖然人民幣國際化在發展
過程中迎來了很多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內部和外部兩大環境帶來的挑戰:
一是人民幣的穩定性和可信度仍需要進一步加強。自進入2023年以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
然較大,受疫情“疤痕效應”顯著、青年就業壓力大、消費復蘇動能不足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的內生動力依舊不強。
從去年年底開始,我國的PPI( 生產者價格指數 )已經是負增長,CPI( 居民消費價格指 數 )同比增長在2%左右,核心
CPI增長只有1%左右,所以中國物價走勢還是比較低迷的,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也反
映出國內需求總體不足,對于中國而言,今年我們首先要防止物價的進一步下跌。”
二是美元的地位在短期內難以撼動,我國的金融機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依然薄弱。近年來國際局勢變化莫測、政治
格局劇烈動蕩,大國間的博弈加劇導致多重危機疊發,不僅引發了國際能源和糧食危機,還加劇了全球通脹壓力和經濟衰
退風險,再加上不同國家為緩解高通脹實施了不同的貨幣政策,導致人民幣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利差、匯率隨之出現波動,
這些也會對人民幣國際化造成不利影響。
管濤強調,去年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以金融市場和跨境資本流動的金融沖擊為主,而今年除了
金融沖擊以外,還有可能因為美聯儲緊縮帶來美國經濟放緩甚至衰退,從而導致中國外需減弱,金融加實體經濟的雙重沖
擊將是人民幣國際化未來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
緊抓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重要“窗口期”
3月29日,巴西政府表示在與中國的跨境交易中采取本幣結算;5月16日,我國完成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口液化天然
氣;6月30日,阿根廷首次使用人民幣償付外債;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穩步提升,在中國跨境結算中的占比首次超
過美元……今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頻頻傳來好消息。
受俄烏沖突、通貨膨脹等外部因素影響,國際貨幣體系正在開始進入調整期,加上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
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保持不變,繼續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
新發展格局,將會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增強驅動力,迎來發展的重要“窗口期”。
未來,如何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國際影響力?中國人民大學
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王芳在解讀《報告》時指出,作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
人民幣國際化走深走實。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框架下的資源整合和產業鏈重構,優化人民幣在區域內使
用條件。RCEP作為東盟主導建立的傳統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主要反映發展中國家訴求,重點關注貨物貿易以及貿易投資
便利化等內容,是世界最大自貿區。
《報告》中特別建議商業銀行應著力推動周邊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RCEP等重點區域的人民幣跨境使用。對
此,王芳表示,作為區域內最重要的國家,RCEP有條件發展成為促進人民幣國家使用的重要機制平臺,但目前為止中國
對RCEP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重塑雖有影響力但并無主導權,必須深化與區域內發達經濟體的互補合作,提升中國在區域
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優勢。
《報告》建議應繼續加強中歐企業間合作,重視中歐經濟共生關系的制度保障,解決好類似《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所面
對的困難和挑戰。經歷7年35輪艱難談判才達成的協定,在生效進程中卻被歐洲議會凍結,充分映射出現階段的國際經
貿合作飽受各種非經濟因素的嚴重干擾,但中歐CAI依然能夠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國際背景下于
2020年底如期完成談判,也證明了不同經濟體制、不同發達程度的國家,能夠在協商合作之下達成一致意見。
“一些非經濟因素也會推動各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多元化配置,有可能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
能夠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的機遇。”管濤表示。
此外,新加坡等三國簽訂《 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簡稱DEPA )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加強成員
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當前中國積極申請加入DEPA,將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和經驗分享給世界。
王芳指出,申請加入該協定充分表明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
的開放合作態度,一方面有助于深化數字貨幣跨境支付基礎設施的多邊合作,開展數字貿易、跨境數字稅收、數字金融生
態等前瞻性研究,為數字時代的人民幣國際化提前布局;另一方面也將為其他成員國帶來數字貿易發展的重要機會,為
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與幫助,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注入新動力。
|